当前位置: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 | 新闻动态
2023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在无锡成功召开


江苏·无锡

8月11-12日,2023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本次大会以“针编万物 智赢未来”为主题,旨在邀请行业人士深入交流行业共性问题,共同探讨未来针织科技创新,同时为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促进针织行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我国针织技术进步与针织产业创新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无锡市纺织工程学会承办。江南大学副校长张影陆,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鹏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瞿静,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王智,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洪溶,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韩光亭,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从登等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无锡市纺织工程学会、江苏常州经编商会、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以及常熟梅李、福建长乐、福建晋江和广东汕头等产业集群地的企业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针织装备、原料、织造、染整和配件等企业的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的嘉宾代表共52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当天同步直播共计超过5600人次线上观看。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高明主持。

江南大学副校长张影陆在致辞时表示,江南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目前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纺织学科的发展,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与团队,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改革试点,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学术水平,其中纺织工程专业在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中国纺织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推进针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动力,推动针织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会议承办方之一,将全力为针织行业内领导、专家搭建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共同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鹏飞在致辞中介绍到,无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22年,无锡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升至41.3%、50.4%;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居全国第12位、较上年度提升1位。无锡市经济发达,工业基础良好,门类齐全,涵盖物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等。作为江苏省的重要纺织城市,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纺织资源,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锡纺织业也面临着加强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与加强技术研发和环保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环保性能的挑战。本次大会围绕未来针织科技创新进行深入交流,对行业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推动我市纺织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盛会,必将对我市纺织业的未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会议报告

上午时段交流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光亭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作《科技创新助力我国纺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报告。他从纺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助力高技术纺织品发展、“十四五”纺织科技发展方向3个方面对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体系现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我国纺织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纺织在全球的价值链地位不断上升。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从基本形态、七大重要行动、科技创新体系3个方面着手,从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行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提升纺织材料功能化加工水平4个方面来持续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他介绍到,高技术纺织品在我国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超越传统纺织、横跨诸多领域的多元化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应用领域涵盖了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卫生和生活、土工建筑、过滤分离、线绳(缆)带、交通工具、安全防护、能源与结构材料纺织品等方面。他还从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挑战、纺织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纺织科技强国总目标、“十四五”纺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几个方面分析了“十四五”纺织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未来我国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关注点。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在报告中谈到了纺织学科建设的底气、士气和勇气。他表示,我国共有纺织本科类院校79所,高职类院校68所,院校分类及结构功能合理,专业设置齐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基础建设牢固,这是学科建设的底气所在;行业在国家科技奖、行业科技奖以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奖等各类奖项中成绩亮眼,纺织创新成果丰硕,纺织技术在多领域绽放,行业学科建设锐气十足;未来行业学科在智能纺织材料、智能制造装备、可持续发展、融合数字经济浪潮引领新消费等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他指出,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是推动地方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纺织优势学科的不断建设、创新和发展,将有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纺织行业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在《针织行业经济运行及展望》的报告中,分析了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并对下半年作了趋势展望。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上半年我国规上企业服装产量、针织服装产量同比下降,但与今年一季度相比产销降幅有所收窄,营收方面二季度表现明显好于一季度,但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针织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但与今年一季度相比降幅收窄,盈利情况有所改善。针织行业出口方面,从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细分品类以及出口省市4个方面呈现延续收缩态势,其中,我国针织产品对东盟、美国、欧盟、日本等的出口额依旧保持收缩态势,且降幅较一季度有扩大趋势。同期,我国对中亚、中东、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出口涨势明显。从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变化情况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变化情况分析来看,内销市场呈持续回暖态势。在对下半年的趋势展望中,他总结了三点:一是把握政策导向,实现经济回稳向好;二是深耕内循环,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三是优化外循环,多元化市场稳订单。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在《双碳战略下纤维新材料创新发展及应用》的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行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创新驱动引领,铸创新赛道,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的发展新优势。她从通用纤维体系的技术革新、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生物基、高新技术纤维体系的低碳、超高性能,以及前沿纤维体系的纳米化、高性能化、多领域融合化等角度,梳理了纤维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其中的新型聚酯催化剂,长效环保阻燃纤维,纤维界面处理剂,低碳、零碳、负碳纤维,纤维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她表示,纤维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功能性、高性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多领域融合化,要从核心原料、纤维多重结构设计、高品质生产、应用机理及标准制定等全过程提升我国纤维材料及制品研发实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覃小红作《可用于针织产品的结构性功能纱线新型成形理论与技术》的报告,重点讲述了微纳米纤维跨尺度镶嵌纺关键技术与阶梯释捻平衡纱制备技术。她表示,在全球功能性纺织材料市场规模超3500亿美元的背景下,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占比仍然较低,结构性功能纺织品新型成形理论与技术亟待开发。微纳米纤维跨尺度镶嵌纺关键技术是在梳理工序将功能微纳米纤维以物理方式镶嵌于天然纤维,实现低掺比、高功效、高舒适功能纺织品的绿色短流程制备技术。该技术对纤维材料、纺纱形式普适性强,所制备的纱线性能优异,能够用于抑菌、防蚊虫、芳香、防螨、相变调温、空气集水、吸湿速干等多种功能性针织产品的开发。此外,她还介绍了阶梯释捻平衡纱制备技术及针织纱平衡产品的应用开发,该技术通过在纺纱过程中阶梯释放高捻产生的内应力,实现了同等强力下纱线的低捻蓬松柔软效果。



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推广工程师宋扬在《华峰千禧?可持续产品在服装上应用》的报告中表示,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99年,拥有瑞安和重庆两大生产基地,目前氨纶纤维产品产能达到32.5万吨,生产规模位于国内第一、全球第二。他重点介绍了千禧?生物基氨纶和再生氨纶两大类环保系列产品:千禧?生物基氨纶的原料部分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可以有效减少产品的碳排放量,向消费者提供环保可持续的产品,该纤维的生物基含量超过30%;千禧?再生氨纶的回用料含量100%,与常规氨纶相比,碳排放量降低72%,不可再生化石能源消耗降低67%,净水消耗量降低95%,可满足内衣、泳衣、运动服、牛仔裤、卫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此外,他还介绍了高弹性、高均一、耐高温的高性能氨纶产品以及超耐氯、抗菌、酸性可染、黑色氨纶等千禧?功能性氨纶系列产品。


下午时段上半场交流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洪莲主持。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许长海作《棉织物染整技术创新》的报告,他指出了棉织物前处理的高能耗、高水耗、低效率等瓶颈问题,并介绍了棉织物活化漂白创新技术,该技术设计并制备了阳离子型漂白活化剂,通过构建活化漂白体系,实现了棉织物节能减排前处理,与常规工艺相比,棉织物白度值及吸湿性相当,染色性能没有显著差异,织物的强度性能优异。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主任石建高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及网类织物防污技术开发》的报告中,介绍了我国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技术、大型养殖围栏设施装备技术以及养殖装备设施用网类织物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他指出,高性能渔具新材料提高了恶劣海况下养殖网衣系统的安全性,在深远海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防污功能渔具新材料将为防污网具的开发提供支撑,结合其他防污技术,可逐步解决养殖网衣防污技术难题。



香港理工大学未来智慧穿戴中心主任寿大华在《具有水分管理功能智能织物开发》的报告中,以案例形式分享了水分管理织物的研发情况,主要包括类皮肤排汗仿生织物、热湿一体化管理织物、仿生电控排汗智能织物、全亲水单向导水织物、可调温水分管理织物、水分流动速度可调织物模型等的研发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实验效果等。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启东作了主题为《浅谈针织产品的开发思路与方法》的报告,从更高、更快、更远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上海嘉麟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开发思路。他表示,嘉麟杰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NICE-嘉麟杰联合创新中心,通过“众筹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建立意大利研发中心实现产品研发的“更高”;“更快”体现在研发进入一线,直接接触客户,疫情快速转产,隔离服全球供应;从羊毛针织产品持续开发、再生循环产品开发、可降解产品开发、碳足迹等方面实现了产品开发的“更远”。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晨华以《守正创新,以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波司登数字化转型概况、实践案例以及启示与展望,他指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修课”,是“一把手”工程,数字驱动品牌服装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协同。通过数字驱动设计、优质柔性快反、智慧协同供应、全域零售布局、精准会员经营,积极践行品牌数字化变革下最大程度实现客户价值这一本质与核心。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王先锋在《智能热湿管理纺织品开发》的报告中强调,开发智能热湿管理纺织品是减少空调用电能耗的重要途经,他重点介绍了几项智能热湿管理纺织品的研究案例,包括针对户外下雨场景开发的防水透湿纺织品,针对运动健身开发的单项导湿纺织品,针对日光照射开发的速干降温针织物以及针对环境切换开发的智能响应针织物等。


下午时段下半场交流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吴双全主持。

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Michael Sedlag、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建强、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研发部工程师、五洋纺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奕巍、浙江传化化学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山林、江阴市恒亮纺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秦刚、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马丕波分别以《针织技术的联合创新》《国产多轴向经编装备技术发展与探索》《氨纶供需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智能制造-展望未来》《高性能针织油的开发与应用》《从针织牛仔到针织蓝海的探索》《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开发与应用》等为题,分享了在各自领域的真知灼见。



169199724774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