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
当前位置: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 | 行业新闻 | 频道首页
孙瑞哲:转型育新机 变革开新局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的强势崛起,无先例和规律可循,而是事在人为、顺势而为。产业的未来,在生存与发展、当下与未来、自身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交织中,无人敢言“必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在于一个“变”字,变中有“破”有“立”、有“分”有“合”、有“转”有“归”。面对喧嚣与纷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需要我们同时间赛跑、与时代并进,需要我们强化信心、重构优势、付诸行动、抵达梦想。

一、洞察国际时势的复杂性

其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多个地区,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不断下调,需求不振成为一种长期存在。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世贸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增速将缩水18.5%;联合国预测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急剧减少40%。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2020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出现边际改善,降幅持续收窄,但上半年生产、出口、投资、效益等主要指标仍位于负增长区间。

其二,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国强化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新冷战思维”正在形成,科技和经贸异化为政治工具。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也深受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受涉疆法案波及,美国对中国科技封锁的实体名单已包括了4家纺织服装企业。美国近期又发布了《新疆供应链商业咨询公告》,以政治化方式干涉国际采购。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脱钩杂音加大,全球供应链断链、失衡的风险居高不下。

其三,多元文化关系的构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基于不同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信息的诠释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同。不确定性的扩散,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难以预测,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以我们自身体验而言,产业层面的外交,信任机制的建立,作为一种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挑战的是有效的组织规范、公共信念和价值观的重塑。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关系,对于消弭文化鸿沟,提高产业经济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变得更加重要。

二、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其一,新的生活方式,驱动生产方式变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社交隔离促进了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线上化。加速转型,成为产业安身立命的必要路径。于供给侧,传统纺织服装供应链需要转向数字化、扁平化、共享化、柔性化、生态化。于需求侧,品牌需要从单一的实体门店,转向与电商PC端、电商移动端以及信息媒介的全客群、全渠道、全品类、全时段、全体验、全数据、全链路的融合。

其二,促进融合发展,成为产业价值延伸的重要方式。从“个体时尚”到“泛时尚生态”的建立,伴随着时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的融合涌现,是时尚品牌、时尚设计师、时尚事件、时尚人才培养体系、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时尚产业集群、时尚都市等一系列复杂时尚要素的综合集成,也是纺织服装作为主体的时尚产业与影视、音乐、金融、科技、饰品、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与价值并轨。

其三,实现高质量发展,须突破要素瓶颈。当前,服装产业在整个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配置、流动层面仍存在不少障碍,要突破这些要素资源的障碍,“转”中有“升”,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构建有智慧、有颜值、有灵性、有尊严的新制造文明、新商业文明与新消费文明。

三、建立数字转型的系统性

其一,数字地缘竞争,正成为全球各国产业竞争的新手段。

传统地缘政治中,军事力量是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在数字地缘政治中,核心科技和数据成为关键性因素。无论是美国对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断供”,还是中国提出的“安全可控”战略,以及欧盟所提出的“技术主权”,背后都意在通过垄断信息通信技术的供应链来构建自身的权力版图。未来,时尚产业是否也会遭遇数字地缘版图下,布局、占位数字供应链端口的硬核之争?我们需要对新的产业竞争手段,给予充分的心理准备,匹配新的能力建设。

其二,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创新驱动的新资产。

以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应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产业化”,正逐步发展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推动实体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业数字化”新阶段。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正在赋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以重要的发展机遇。

以数据化和智能化为关键的商业更新,成为时尚品牌着力推动的 “新基建”。数字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突破键盘和屏幕的禁锢,打破传统的空间界限,让人与底层技术进行自然、本能、甚至下意识的互动;认知技术则将人机互动个性化、场景化,通过定制化语言或图像信息,驱动业务流程,实现无人值守;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实现实时和按照地理位置追踪用户,跳出实体店铺驱动的固有时空限制,新商业环境下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黏度,将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联”。

其三,数字化时尚,正成为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增长的新形态。

在服装产业推动数字化时尚发展的进程之中,产品的智能度(IQ)和体验度(EQ)将起到关键作用。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全新的技能点,前瞻思考如何设计、制造和销售真正数字化的产品,传递更富个性化的体验,真正的挑战恰恰在于,我们能否将多样化的技术与企业发展基因进行有机适配,以点带面,由表及里。

四、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性

其一,当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正催生产业多样态的文化景观。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异常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由此催生异常繁荣的文化景观。汉服、cosplay、街舞、涂鸦、动漫、游戏、蒸汽朋克、小众运动、电竞、直播……,这些活跃的亚文化群体,都是年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意义的追寻”。中国服装品牌要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捕捉文化景观的多面性,需要用新的设计语言和市场行为,来回应当下年轻人追寻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欲望和期盼。

其二,当代文化风格的创意性,正激活传统产业资源的文化再生。

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在智能制造时代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良性互补关系——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使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当代创意文化将赋能传统产业资源的文化再生。

其三,当代时尚品牌的影响力,正加强中国时尚文化的独特识别。

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依托当代时尚品牌,将逐步实现中国时尚文化的独树一帜,要“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传播中国哲学精神,形成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底蕴支撑的品牌气质;又要“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做出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表述和回答,体现对当代时尚的推动、创造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