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
当前位置: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 | 行业新闻 | 频道首页
中国纺机协会会长顾平:多层次需求催生更多机遇,2022行业发展仍有信心!

“不管未来形势如何不确定,行业的发展路径是明确的: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节能仍是行业补短板锻长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1年是市场复苏年,国内外需求强劲,中国疫情防控好的优势凸显,纺织品订单饱满,并拉动了对纺机新装备的需求,大多数纺机企业都迎来了订单的增长。”回顾2021年的行业发展,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说。

    

展望2022年,国内外新冠疫情形势仍可能反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相比2021年的火热,纺机市场形势可能出现降温。尽管如此,顾平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当前,纺织行业在解决用工、增效和提质方面的挑战和需求更为迫切,对装备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绿色化及规模化的定制化等不同层次需求高涨。而纺机行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创新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来满足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不管未来形势如何不确定,行业的发展路径是明确的: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节能仍是行业补短板锻长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顾平说。


01

市场需求回暖

发展亮点突出



记者:2021年纺机市场需求基本恢复,在订单普遍饱满的情况下,纺机企业也面临着保持供应链稳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等方面的新挑战。请您总结一下2021年中国纺机行业的发展特点。



顾平:2021年全球纺织服装需求回暖,纺机市场需求复苏,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态势强劲,发展亮点突出。

    

第一,行业运行状态良好。2021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2.04亿元,同比增长30.35%;利润总额63.85亿元,同比增长45.17%。进出口方面,2021年1~11月,纺机出口额43.54亿美元,同比增长6.35%;进口额3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7.30%。中国纺织机械出口金额2019年以来跃居全球第一。

    

第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中国纺机协会共收到“人工智能异纤识取机”等34项科技指导性计划,其中纺纱机械相关18项、织造机械相关6项、针织机械相关1项、印染机械相关4项,化纤与非织造机械相关5项。

    

同时为促进行业新技术与新产品推广,2021年协会通过线上与现场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包括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新型纤维素纤维喷丝板、连云港如年实业有限公司RN420QA燃气烫光机等项目在内的22项科技成果鉴定,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8项,国内领先水平3项。

    

这些创新技术成果源于产业发展需要,能为纺织企业的高质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持。比如,在恒力集团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链延伸布局中,织造环节选用了全套国产系列设备,折射出国产纺机装备的巨大进步。

    

第三,智能制造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推进了“6+1”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在过去的一年中,行业仍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纺机单机智能化、软硬件系统同步和车间、工厂整条线的数智化等应用场景得到了持续拓展。产学研用等创新新模式也为行业补短板锻长板带来了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纺机行业自身的智能化步伐也在加快,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包括海佳机械、五洋纺机等企业改变传统纺机制造确定性的简单机械体系,通过智能制造解决不确定性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人、机、料等资源配置和效率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了纺织行业企业在产品、服务和内容等方面提出的新需求。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落地,加速智能制造由点上突破进入线面推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中国纺机协会联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兰溪市人民政府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在浙江兰溪举办“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协会通过跨界资源整合,邀请多领域智能制造专家进行现场诊断,并为智造供需提供对接交流机会,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现场定制和匹配行业内优质解决方案,为集群的智造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路径。


02

机遇多于挑战

以创新赢未来



记者:2022年,纺机行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与发展环境会有哪些新变化?



顾平:从市场形势来看,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紧张态势,国内新冠疫情仍可能反复,国外纺织品订单回流的情况可能会逐渐放缓,外需支撑拉动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大宗商品、原材料方面的投资扩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方面的升级热度也有望持续。2022年上半年纺机市场可能延续惯性增长,但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总体来看,全年可能形成前高后低的走势。

    

当前,包括5G、视觉、云计算等技术在内,世界科技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仍将极大影响和改变世界产业发展的形态及产业链布局。

    

现阶段,纺织行业在解决用工、增效和提质方面的挑战和需求更为迫切,对装备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绿色化及规模化的定制化等不同层次需求高涨。与此同时,国家宏观层面,从“双碳”目标,到“双循环”发展格局,都将深度影响行业的发展走向。在绿色化,节能减排方面,纺机行业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为纺织行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国内外纺织企业、纺机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将进行更多新的探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将为区域贸易、投资带来更多机会。

    

总体来看,国内纺织行业的持续升级、海外疫情好转后的产业恢复都将持续提升设备需求,未来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进一步重构,全球纺机贸易有望重拾升势。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中国纺织技术与装备已步入了世界领先行业,中国对纺机需求仍为全球之首,海外市场将成为新的亮点。这些都让我们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您认为行业和企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是什么?



顾平:不管未来形势如何不确定,行业的发展路径是明确的: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绿色节能仍是行业补短板锻长板,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今年是“十四五”发展的第二年。贯彻和落实《纺织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从三个方面推动《意见》提出的6项重点工程、60项科技攻关项目与50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一项重点任务。

    

一是建立先进纺织装备联盟。在已有行业平台的基础上,纺织装备龙头企业联合用户企业、纺机产品研发中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检测机构等组建纺织机械行业装备联盟,与相关国家创新平台合作,成立先进纺织装备公共创新平台,共同推进纺织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等创新与突破。

    

二是开展纺织技术装备攻关。攻关纺织绿色生产装备,推动纺织产业对资源环境更加安全友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攻关纺织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推动纺织机械、纺织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质增效,缓解纺织产业链被动向外转移的压力;攻关高技术纺织品装备,扩大纺织装备的应用领域;攻关纺织装备控制系统及关键基础零部件,提升纺织装备工业的产业基础。

    

三是推广国产纺织装备应用。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社会融资手段等,鼓励和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在纺织行业示范应用;纺织装备企业研发与用户企业示范应用相结合,形成纺织装备批量化推广。

    

特别要指出的是,《意见》还首次提出了“工业织材”概念,突破思维惯性和围墙,通过机织、针织、编织和非织等成型手段,将天然纤维、功能纤维和高性能纤维加工成功能性或结构性新型基础纤维材料,有利于实现跨领域的协作和交融,更好为国防军工、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汽车产业、土木建筑和健康医卫等领域服务。


03

做好顶层设计

服务行业企业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纺机协会2022年的重点工作。



顾平:中国纺机协会将从顶层设计和行业服务两个方面,重点围绕贯彻和落实《纺织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性意见》,推动行业企业集成创新、做好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活动,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中国纺机协会将发挥行业大平台的集聚作用,组建智能装备联盟,继续组织“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促进相关产业链企业合作,通过集成创新,推动纺织装备智能化和纺机生产智能化,带动纺机企业自身的智能化工厂和车间的推进和实施。

    

在推动纺织机械出口方面,除了有可能的恢复组织国内企业赴国外参展出访以外,还将集合国内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出口新模式,鼓励国内纺机企业利用好政策和机遇抱团出海。

    

在行业标准平台搭建方面,依托“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暨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形成标准研制与试验验证、产品性能测评、评估与认证、解决方案、新技术验证、咨询培训、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等综合性公共服务能力,构建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共同组成的完善标准体系。

    

2022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将于2022年11月20~24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自2021年9月1日招展启动以来,展会报名工作推进有序,并得到了全球新老纺机制造企业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展位面积预定已达到往届同期最好水平。在科技和社会环境大变局的今天,作为展会主办方,中国纺机协会将积极做好此次展会的筹备与组织工作,在更高、更强、更专业层面,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中外企业纺机产品的最新发展动态,纺织、纺机的发展方向和纺织产业链的全新科技场景。

    

此外,中国纺机协会将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以协会各分会为依托,在科技、市场等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协会信息统计工作,进一步拓展信息来源,更好地为行业做好信息服务。